为寻找一只小磁花盆,我让外孙女爬上楼梯,打开尘封已久的儲物柜,她看见了几只长方形的白色的塑料油桶,拎起一只问我:“这塑料桶是做什么用的呀?”我说:“装油呀。”她很惊诧:“要这么多桶装油?”我回答:“对呀,每一只油桶都有一个故事呢!”她很好奇,把油桶一只只拿了下来,要我给她讲起塑料油桶的故事。
五只塑料油桶,大小不等,新旧不一,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确是很陌生,却是我一段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那只较小的,是每个人每月只有半斤油的指标的那个年代的记忆,那时,我们这些赤诚的文艺工作者,不为名,不为利,坚决贯彻党的为工农民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剧团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上山下乡,把戏送给工农大众。我们肩扛手提行李道具,不辞劳苦,奔走于田野山间,勒紧腰带,数着饭票,仍兴致勃勃。一次,我奉命参加文艺轻骑队,去边远山区慰问曾经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的老区群众。轻骑队由十一人组成,由老团长带队,我任副队长主管业务工作,并担任导演和演员。侭管当时我己怀孕三个月,孕娠反映很大,但我觉得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考验,也是改造自己的好机会,我二话没说,兴然前往。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但没有报酬,也无人请吃,在公社或大队吃饭都得付粮票和饭钱,最多是每人加两个红薯根做的它它,算是这些朴实好客的乡里人表达的真诚谢意,他们实在是太穷了。但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每晚接待单位必须无偿提供二两茶油,给演员卸妆。(我们用一种很粗糙的黄草纸沾上茶油卸去脸上的油彩)。老团长是个好管家,他体恤大家又累又饿,还要翻山越岺,就叫我们尽量用肥皂卸装,省下些茶油,用塑桶装着。到巡回演出结束的时候,老团长将节约出来的粮票买了十斤糯米,用茶油炒熟放水焖干,一盆香喷喷的糯米饭算是庆功的盛宴,大家吃得肚壮腰园,红光满面,那一顿连我都吃了七两,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简直不会相信。剩下半斤左右的茶油,老团长连油带桶都给了我,算是对我的照顾和奖赏吧。
中等的那只塑料油桶,是在攸县买的。那时,我己被落实政策,结束了在工厂农村长达十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了文艺单位,从事艺术辅导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百花烂漫的春天,我满怀激情,努力工作,每年将近三百天,深入基层,为各县市文艺宣传队、文化站、业余剧团培训演员,排练节目。为组建地区代表队赴省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调演,我和舞蹈专干小刘到攸县选拔节目物色演员,回家的途中,正逢该县最有名的皇图岺农贸市场恢复了赶场(现在的物资交流会),我买了魚呀肉呀红辣椒等食品,还买了几斤茶油,因为这些东西都比的市里的既好又便宜。我把食品放在一个地质包内背着,同伴小刘替我提着油桶,二人向车站走去。走到半路,我实在有些累,就停下来歇歇。走在前面的小刘,反身一看,不见人影,只得返回找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仍在吃食堂的单身汉小刘,对我数落起来:“只有你这堂客们事多,买这么多东西,背又背不起,走又走不动!”我说:“你放下,你一个人先走!”他真的放下油桶大步流星走了。看看手表,离开车时间还早,我索性坐在路边石头上,观察市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他们用当地方言,讨价还价,我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明显地感觉到对于又能自由地卖掉自已多余的农付产品换回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满足。不久,小刘又返回来了:“不走了?耍赖呀?”我笑了:“我在体验生活呢一一等你回来!”他提起油桶,哭笑不得地唱起一出花鼓戏中的唱词:“堂客们,堂客们真是伤脑筋……”
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基本上取销了各类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票证,但物质仍不那么丰富,单位领导关心职工,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和工作的便利条件,买回各种生活必须用品,发给大家:发米、发油、发面条、发西瓜、甚至发木炭(那时没有电烤炉也没有空调,冬天只好烧木炭取暖,也可用于烧火锅,且不易买到),发燃煤(那时没有煤气液化气,买燃煤仍要票,而且藕煤厂供不应求,得排长队,各家各户只好自已用铁模子打藕煤)……大号的那只油桶,就是单位作为福利发的 。
而那只最旧的,却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女人蓬头垢面提着一个塑料桶,来到院内,向大家哭诉,她在家里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昨天他的丈夫又打了她,并把她关在屋内,一天不给饭吃,她伤痛肚饥,晚上偷偷从窗户爬了出来,没有钱,只拿了这桶茶油。“哪位好心的叔叔大妈买了我的油吧,我到现在还没吃饭呢?我自已家里榨的好茶油,不信,可以试的。”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她的哭诉,赚回了许多观者的眼泪,有送衣服的,有给吃食的,有义愤填膺鼓动她去妇联告状的,唯独没人买这桶油,因为家家户户都不缺。看着她乞求的泪眼,我用略高出市场的价格买下了,她千恩万谢地走了。中午,我用她的油做菜,很纯很香,我想,这可怜的女人,真的还是很诚实。可是,过了两天,油一倒下锅,就炸起水珠,再过一天,连油星都不见,全是水了。唉!狡猾的女人呵,我说你什么好呢?!
较新的上面印有红双喜字样的那只,是女婿送来的。他的老家在僻远的乡下,山青水秀,竹木葱茏,油茶遍野,可是,曾几何时,当地农民却端着金饭碗讨饭。在那个连喂鸡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年代,宁愿让茶籽烂在山里,也不准个人私自检来榨油。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多余的,因交通不便,也只能存在缸里或送送城里的亲朋,后来,村村通了公路,人们可以拿它到较近的农贸市场交易,再后来,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复盖了山乡,为闭塞的山村与外界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人们惊喜地发现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女婿的聪明的远房表弟,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和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他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山村,承包了大片荒山,种植油茶,在第一桶油汨汨流出现代化的榨油机的时候,他喜不自禁,请他的老师同学和当记者的表哥前去参观,每人送了一桶绿色环保的高山茶籽油。不久,他的产品得到质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注册了产品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在本市各大超市上市了,现在,他己经与多个村户联营,建起了宽大的厂房,他的茶籽油己成为著名品牌,畅销国内。他说还要做大做强,希望有一天出现在洋人的餐桌上。
改革开放结硕果,人民生活歩步高。
近年,商场里各种各样的食用油琳琅满目,商家大打价格战,争做广告推销,人们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尽管出现鱼龙混杂,消费者需擦亮眼睛,毕竟,愁油、找油、囤油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收废品啰一一”,正好收废品的老人来了,我叫孙女把这几只方型的塑料油桶拿下楼去,老人瞥了一眼:“五毛饯一只。”我惊讶:“过去是几元钱一只呀!”他回答:“这种塑料不环保,没人用了。”
我很高兴,现如今,总算还是有降价的东西!这是时代的进步吧。
五只塑料油桶,大小不等,新旧不一,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确是很陌生,却是我一段段难忘的人生经历:那只较小的,是每个人每月只有半斤油的指标的那个年代的记忆,那时,我们这些赤诚的文艺工作者,不为名,不为利,坚决贯彻党的为工农民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剧团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上山下乡,把戏送给工农大众。我们肩扛手提行李道具,不辞劳苦,奔走于田野山间,勒紧腰带,数着饭票,仍兴致勃勃。一次,我奉命参加文艺轻骑队,去边远山区慰问曾经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的老区群众。轻骑队由十一人组成,由老团长带队,我任副队长主管业务工作,并担任导演和演员。侭管当时我己怀孕三个月,孕娠反映很大,但我觉得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和考验,也是改造自己的好机会,我二话没说,兴然前往。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热烈的欢迎,但没有报酬,也无人请吃,在公社或大队吃饭都得付粮票和饭钱,最多是每人加两个红薯根做的它它,算是这些朴实好客的乡里人表达的真诚谢意,他们实在是太穷了。但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每晚接待单位必须无偿提供二两茶油,给演员卸妆。(我们用一种很粗糙的黄草纸沾上茶油卸去脸上的油彩)。老团长是个好管家,他体恤大家又累又饿,还要翻山越岺,就叫我们尽量用肥皂卸装,省下些茶油,用塑桶装着。到巡回演出结束的时候,老团长将节约出来的粮票买了十斤糯米,用茶油炒熟放水焖干,一盆香喷喷的糯米饭算是庆功的盛宴,大家吃得肚壮腰园,红光满面,那一顿连我都吃了七两,在丰衣足食的今天,人们简直不会相信。剩下半斤左右的茶油,老团长连油带桶都给了我,算是对我的照顾和奖赏吧。
中等的那只塑料油桶,是在攸县买的。那时,我己被落实政策,结束了在工厂农村长达十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了文艺单位,从事艺术辅导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百花烂漫的春天,我满怀激情,努力工作,每年将近三百天,深入基层,为各县市文艺宣传队、文化站、业余剧团培训演员,排练节目。为组建地区代表队赴省参加庆祝建国三十周年文艺调演,我和舞蹈专干小刘到攸县选拔节目物色演员,回家的途中,正逢该县最有名的皇图岺农贸市场恢复了赶场(现在的物资交流会),我买了魚呀肉呀红辣椒等食品,还买了几斤茶油,因为这些东西都比的市里的既好又便宜。我把食品放在一个地质包内背着,同伴小刘替我提着油桶,二人向车站走去。走到半路,我实在有些累,就停下来歇歇。走在前面的小刘,反身一看,不见人影,只得返回找我。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仍在吃食堂的单身汉小刘,对我数落起来:“只有你这堂客们事多,买这么多东西,背又背不起,走又走不动!”我说:“你放下,你一个人先走!”他真的放下油桶大步流星走了。看看手表,离开车时间还早,我索性坐在路边石头上,观察市场上来来往往的人群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他们用当地方言,讨价还价,我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明显地感觉到对于又能自由地卖掉自已多余的农付产品换回所需要的东西,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快乐和满足。不久,小刘又返回来了:“不走了?耍赖呀?”我笑了:“我在体验生活呢一一等你回来!”他提起油桶,哭笑不得地唱起一出花鼓戏中的唱词:“堂客们,堂客们真是伤脑筋……”
八十年代中期,虽然基本上取销了各类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票证,但物质仍不那么丰富,单位领导关心职工,利用各种人脉关系和工作的便利条件,买回各种生活必须用品,发给大家:发米、发油、发面条、发西瓜、甚至发木炭(那时没有电烤炉也没有空调,冬天只好烧木炭取暖,也可用于烧火锅,且不易买到),发燃煤(那时没有煤气液化气,买燃煤仍要票,而且藕煤厂供不应求,得排长队,各家各户只好自已用铁模子打藕煤)……大号的那只油桶,就是单位作为福利发的 。
而那只最旧的,却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几年前,一个女人蓬头垢面提着一个塑料桶,来到院内,向大家哭诉,她在家里长期遭受家庭暴力,昨天他的丈夫又打了她,并把她关在屋内,一天不给饭吃,她伤痛肚饥,晚上偷偷从窗户爬了出来,没有钱,只拿了这桶茶油。“哪位好心的叔叔大妈买了我的油吧,我到现在还没吃饭呢?我自已家里榨的好茶油,不信,可以试的。”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她的哭诉,赚回了许多观者的眼泪,有送衣服的,有给吃食的,有义愤填膺鼓动她去妇联告状的,唯独没人买这桶油,因为家家户户都不缺。看着她乞求的泪眼,我用略高出市场的价格买下了,她千恩万谢地走了。中午,我用她的油做菜,很纯很香,我想,这可怜的女人,真的还是很诚实。可是,过了两天,油一倒下锅,就炸起水珠,再过一天,连油星都不见,全是水了。唉!狡猾的女人呵,我说你什么好呢?!
较新的上面印有红双喜字样的那只,是女婿送来的。他的老家在僻远的乡下,山青水秀,竹木葱茏,油茶遍野,可是,曾几何时,当地农民却端着金饭碗讨饭。在那个连喂鸡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年代,宁愿让茶籽烂在山里,也不准个人私自检来榨油。改革开放后,各家各户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多余的,因交通不便,也只能存在缸里或送送城里的亲朋,后来,村村通了公路,人们可以拿它到较近的农贸市场交易,再后来,广播电视通讯网络复盖了山乡,为闭塞的山村与外界的沟通架起了桥梁,人们惊喜地发现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女婿的聪明的远房表弟,立志改变家乡面貌,和乡亲们共同富裕起来,他农学院毕业后,回到山村,承包了大片荒山,种植油茶,在第一桶油汨汨流出现代化的榨油机的时候,他喜不自禁,请他的老师同学和当记者的表哥前去参观,每人送了一桶绿色环保的高山茶籽油。不久,他的产品得到质检等有关部门的批准,注册了产品商标,设计了精美的包装,在本市各大超市上市了,现在,他己经与多个村户联营,建起了宽大的厂房,他的茶籽油己成为著名品牌,畅销国内。他说还要做大做强,希望有一天出现在洋人的餐桌上。
改革开放结硕果,人民生活歩步高。
近年,商场里各种各样的食用油琳琅满目,商家大打价格战,争做广告推销,人们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尽管出现鱼龙混杂,消费者需擦亮眼睛,毕竟,愁油、找油、囤油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收废品啰一一”,正好收废品的老人来了,我叫孙女把这几只方型的塑料油桶拿下楼去,老人瞥了一眼:“五毛饯一只。”我惊讶:“过去是几元钱一只呀!”他回答:“这种塑料不环保,没人用了。”
我很高兴,现如今,总算还是有降价的东西!这是时代的进步吧。